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健康园地 > 健康科普
了解糖尿病风险 践行健康生活方式
日期:2023-12-01      浏览量:       来源: 内分泌科

  寒风呼呼,凛冬将至,一年将过去。朋友们,冬天里的第一杯奶茶您喝上了吗?冬天里的第一颗烤红薯您下肚了吗?冬天里的第一锅涮羊肉您安排了吗?如果都犒劳过自己享受了甜蜜,那内分泌医生发来问候:您血糖测了吗?


微信截图_20231201102622.jpg


  餐馆林立,觥筹交错,喝啤酒、吃海鲜,看演唱会、歌剧,去咖啡厅、酒吧,或者在平凡的烟火气中干一碗牛肉面加一份肉夹馍。大家并不了解,看似舒适的生活实际上是让人得病及减寿的生活。因此如果要预防糖尿病就必须改变生活起居方式,了解疾病风险,熟知应对方式。

 

  您了解自己的风险吗?

  我们内分泌科门诊每天的糖尿病患者数不胜数,大家时常在门诊互相讨论自己的得“糖”心得,研究的结果可以归纳以下几个重点:

  1.油炸、油煎食品吃多了,宵夜吃多了,尤其睡前爱吃零食和水果;

  2.运动少了、睡觉多了,宁可躺着也不要站着;

  3.碳酸饮料喝多了,水喝少了;

  4.晚睡晚起,生活无规律;

  5.认为胖子一减肥血糖就可下降了。

  那么,患上“糖尿病”就十拿九稳了!

 

  言归正传,糖尿病的风险有以下方面:

  年龄≥40岁;

  糖尿病前期史(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6.1mmol/L,<7mmol/L,糖负荷后2h血糖<7.8mmol/L和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7mmol/L,糖负荷后2h血糖≥7.8mmol/L,小于11mmol/L);

  超重或肥胖(BMI≥24kg/m2)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静坐生活方式;

  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有巨大儿分娩史(出生体重≥4kg的胎儿)或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

  高血压或血脂异常或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

  有多囊卵巢综合征;

  有黑棘皮病;

  有类固醇类药物使用史;

  长期接受精神病药物或抗抑郁药物治疗者;

  防微杜渐,尽早识别糖尿病的预警信号。


微信截图_20231201102703 (Copy).jpg


  痛苦不堪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您了解吗?


图片1 (Copy).jpg


  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很普遍: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发生风险增加2-4倍;

  糖尿病肾病最终会透析:20%-40%糖友可发生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致盲:是工作年龄人群第一位致盲性疾病,糖友易得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血管阻塞及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

  糖尿病神经病变,疼痛难忍;

  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影响行走: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发生风险增加2-4倍;轻者影响行走距离,重者导致足溃疡、坏疽;

  糖尿病足花费高、人受罪:重者导致截肢和死亡;截肢(小到足趾,大到下肢)后5年死亡率高达40%。

 

  了解应对

  血糖早达标+坚持综合达标=远离并发症

  糖尿病科学管理健康“7”步


图片2 (Copy).jpg


  1.接受糖尿病教育;

  2.心里健康: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改变认知和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3.科学饮食:碳水化合物50-65%、蛋白质15-20%、脂肪20-30%;

  4.规律运动:强度:中等强度一下运动;形式:有氧运动为主(快走、慢跑、骑自行车、健身操、太极拳等),抗阻运动为辅(哑铃、沙袋、弹力带、举重物,抬腿保持、俯卧撑等);时间:每周150分钟;频率:有氧运动每周3-5次,抗阻运动每周2-3次,隔日1次;

  5.坚持用药:目前降糖药物种类丰富,可根据2023年糖尿病防治指南用药;

  6.全面检测:血糖检测,糖尿病相关并发症检测;

  7.预防并发症,糖化早达“7”。


图片3 (Copy).jpg

 

  何为血糖达标?

  2023年“血糖标准”公布,年龄不同,标准不同,不妨对照自查一下。

  根据《中华糖尿病杂志》的最新指南,从2023年开始,空腹血糖的平均标准范围被扩大到4.4-7.0mol/L。


图片4 (Copy).jpg

 

  血糖达标,并发症还会有吗?

  可以肯定的是:控制好血糖,得并发症的几率低很多,但是只控制好血糖,并不意味着不会得并发症,为什么呢?

  因为影响糖尿病并发症的不仅仅是血糖,还有血压、血脂、肥胖等多重因素。

  早在糖尿病前期,大血管并发症可能已经开始;

  并发症与遗传因素有关;

  波动性高血糖比稳定性高血糖的危害更大;


图片5 (Copy).jpg


  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肥胖等多种相关危险因素;

  降血糖的同时避免低血糖。


  定期复诊


图片6 (Copy).jpg

 

  中医有解决的好办法吗?

  糖尿病,我们中医病名叫“消渴”,通俗一点理解就是口很渴,那是因为你身体上缺乏了水分。

  中医理论中,现代医学的“脾”和“胰”是统称于“五脏”中的脾脏的,主要体现在物质的代谢和能量转化。正常人,食物进入脾后才成为糖,但因饮食习惯的错误,变成大量的糖在小肠中产生,一旦进入脾脏,自然糖份增多,过多的糖又顺着人体循环进入血液中,血糖自然就增高了。

  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中有一段对人体水液代谢非常有名的论述,其中记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说成大白话,就是说喝的水进入体内后,凭借脾来转运布散,散给肺、散给膀胱、散到四肢,供给全身。那么,换个角度而言,脾脏的脾气亏虚则气虚推动无力,气有推动的作用,就像喷气式飞机,推动整个血液、水液行走,气虚则不能有效地推动血的运行,就会导致血瘀,血瘀于血管脉络,发展成糖尿病足、糖尿病血管病变;另一方面,脾失健运而水液不化所以口渴,又汇聚下焦而尿多。


图片7 (Copy).jpg


  如果你单是喝水,这个水不会进入血管里面,而是随着小便排掉了,甚至喝一杯尿一杯。


图片8 (Copy).jpg

 

  要想补足身体里的水,需要调理好我们的肺脾肾三脏。“消渴”主要分为上、中、下三消:

  1.上消主肺,患者常常感到口干舌燥,这是肺部津液亏损的表现。代表中药方:消渴方。方中天花粉生津解渴,清热润燥;佐以黄莲清热泻火;生地汁、人乳、藕汁、生津增液,滋阴润燥。共奏滋阴润 燥,清热生津之功。

  2.中消主脾胃,患者常常感到饥饿,这是脾胃津液亏损的表现。代表中药方:玉女煎。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胃火。熟地黄甘而微温,以滋肾水之不足。知母苦寒质润、滋清兼备,一助石膏清胃热而止烦渴,一助熟地滋养肾阴;麦门冬微苦甘寒,助熟地滋肾,而润胃燥,且可清心除烦。牛膝导热引血下行,且补肝肾。共奏清胃热,滋肾阴之功效。

  3.下消主肾,患者常常感到尿频尿急,这是肾阴不足的表现。代表中药方:六味地黄丸。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配伍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此外,这些中医适宜技术对糖尿病的综合治疗也非常有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耳穴埋豆

  耳穴埋豆法在糖尿病等疾病的防治和康复方面均有特色疗效。开展该项目在糖尿病方面应用可改善患者躯体症状和心理状态,辅助降糖。耳穴埋豆法通过刺激耳穴中胰胆穴、皮质下、糖尿病点、三焦、脾、肾等,达到健脾、益肺、温肾、固摄之目的,对胰岛、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周围神经系统等进行综合性调节,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临床上,耳穴治疗主要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可以将耳穴治疗作为正规糖尿病治疗的一个“好帮手”。


微信截图_20231201102812.jpg


  (一)取穴

  主穴: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三焦、肾

  配穴:饥点、神门、心、膀胱、胰(胆)点

  (二)治法

  主穴每次取3~4穴,配穴取1~2穴。将王不留行籽1粒,置于0.7厘米×0.7厘米的小方胶布上。在选定耳穴上寻得敏感点后,即贴敷其上,用食、拇指捻压至酸沉麻木或疼痛为得气,此后每日自行按压50次,以有上述感觉为宜。每周两次贴压,两耳交替贴,一般一个月为1疗程。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疗法是依据中医经络学说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选取一定的穴位贴敷某些药物,起到腧穴刺激和特定药物在特定部位的吸收,发挥明显的药理作用。穴位贴敷既有药物本身的作用,又刺激了穴位,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的整体作用,起到益气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图片9 (Copy).jpg

 

  糖尿病取穴

  脾俞、肾俞、胰俞、三阴交、足三里、涌泉等;多饮加肺俞穴;多食加中脘穴;多尿加中极穴;上肢麻木加手三里穴等。

  治法

  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然后外裹胶布粘贴;或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腧穴进行粘贴。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小儿患者贴药时间为0.5-2小时。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艾灸

  《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等,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灸作为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调整脏腑,促进体内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作用。用灸法治疗糖尿病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700年,据记载齐国的太医对肺消瘅使用灸足少阳脉口的方法进行治疗。后《甲乙经》也有记载有食不充饥灸三里、消渴小便数灸两小指等。古代治疗消渴多用灸法,而且强调多壮数灸。《千金方》中记载“消渴喉干,灸胃脘百壮,下俞百壮”。


图片10 (Copy).jpg


  (一)取穴常用治疗糖尿病的经验效穴胰俞;多配以脾俞、肾俞穴以健脾固肾,滋肾补水;肺俞清热润肺、生津止渴;关元、气海补益气血;足三里、三阴交清胃泻火,和中养阴。

  (二)取艾柱点燃至特定温灸器中,放置特定穴位。治疗的时间应控制在30分钟以内,温度不应过高,通常控制在40°C左右,因为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敏感性降低,特别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感觉功能减退,如果温度过高,可能会烫伤皮肤且不易愈合。

 

胡素颖

图片1.png

  内分泌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双学士学位 、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内分泌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糖尿病分会第一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中药协会内分泌疾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数篇、主编专著1本。擅长:矮小症和性早熟等内分泌疾病诊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围手术期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痛风、骨质疏松及其他内分泌疾病诊治。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胡素颖、吴袁元 审/丁树根、齐娅)

 


地址:芜湖市九华南路430号

咨询电话:0553-3838500 中药饮片快递咨询电话:0553-5960557

皖ICP备18015081号-1

云顶集团yd1233检测网址 - 云顶集团yd1233手机网页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微信公众号

微信订阅号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