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健康园地 > 健康科普
【药食同源】消食化积,降气化痰之“莱菔子”
日期:2023-12-01      浏览量:       来源: 营养科

  莱菔子又名萝卜子,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干燥成熟种子,产于全国各地。


图片1 (Copy).jpg


  莱菔子性平,味辛、甘,归肺、脾、胃经。能消食化积,降气化痰。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

  生莱菔子化痰定喘止咳之力较强;炒莱菔子健胃消食化积的效果更好。习有“生升熟降”之说。

 

  《本草纲目》记载:莱菔子“长于利气。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

  《日华子本草》记载:莱菔子“水研服吐风痰,醋研消肿毒。”

  《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莱菔子“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郁,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

  《本草正》记载:莱菔子“胃有气食停滞致成鼓胀者,非此不除。”

  《本草便读》记载:莱菔子“凡一切喘嗽因痰者,皆可用之。”

  《药性切用》记载:莱菔子“服参作胀,非此不消。”

 

  冬季气温下降,天气变化较大,对免疫力低的人群是个挑战,许多儿童出现脾胃消化不良、久咳不止、有痰咳不出的情况,冬季呵护儿童的肺和脾胃,可以用莱菔子煮茶、煮粥或者炖汤喝。消食化积,降气化痰双管齐下,疏通中焦郁堵。

 

新三星汤(幼儿消食茶)


图片2 (Copy).jpg


图片3 (Copy).jpg


  1.炒莱菔子10g、炒麦芽10g、干山楂3g。煎水服用。少许冰糖调味(1岁以上用量)。

  2.3岁以上的幼儿,1碗半水煎至大半碗,配合素食服用。

  3.1-3岁的幼儿,1碗半水煎成小半碗,暂停辅食。

  4.幼儿脾胃消化不良,新三星汤配合素食,3天即可。

  5.幼儿日常保健,新三星汤配合素食,1周1次即可。

  功效:健胃消食,导滞通便。新三星汤全方平和,适用于各年龄段的孩子,适合各类饮食积滞,尤积食伴有大便干,便秘的幼儿。

  【注意】

  气虚严重、无饮食积滞的幼儿不适宜。

 

莱菔子粥

  1.炒莱菔子7g、大米50g。

  2.炒莱菔子研磨成细粉备用,大米熬粥,粥快熟时,加入炒莱菔子粉搅拌,待粥煮熟后,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消食、降气通便,适合幼儿积食、腹胀时食用。1-3岁的幼儿,莱菔子粉的量减半。

 

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

  《韩氏医通》记载:“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随甘旨,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过。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


图片4 (Copy).jpg


  1.炒莱菔子6g、炒紫苏子6g、炒白芥子3g,碾碎。

  2.砂锅一只,倒入药材,加水没过药材约两横指,浸泡30分钟左右。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煮15分钟,滤取药汁。

  3.代茶饮用,若便秘者,加熟蜜少许;若冬日寒,加生姜3片。

  功效:温肺化痰,降气消食。适用于以痰壅食滞,肺气不降为主的寒痰喘咳兼食积便秘之证。症见咳嗽气喘,痰多色白,食少难消,食积便秘,舌苔白腻,脉滑。

  【注意】

  三子养亲汤破气,若气虚乏力、久病脾虚者,不宜单独使用,应在中医指导下配合补气健脾的食材使用。

 

  古籍记载莱菔子的食用方法

  治痢疾有积,后重不通:

  莱菔子五钱,白芍药三钱,大黄一钱,木香五分。水煎服。——《方脉正宗》

 

  治风头痛及偏头痛:

  莱菔子半两,生姜汁半合。研细,绞取汁,入麝香少许,滴鼻中嗅入。偏头痛随左右用之。——《普济方》

 

  治牙疼:

  莱菔子二七粒,去赤皮,细研。以人乳和,左边牙痛,即于右鼻中点少许,如右边牙疼,即于左鼻中点。——《圣惠方》

 

  治跌打损伤,瘀血胀痛:

  莱菔子二两,生研烂,热酒调敷。——《方脉正宗》

 

  治气胀气臌:

  莱菔子,研,以水滤汁,浸缩砂一两,一夜,炒干,又浸又炒,凡七次,为末。每米饮服一钱。——《朱氏集验医方》

 

  莱菔子的注意事项:

  1.莱菔子辛散耗气,故气虚、无食积、无痰滞者慎用。

  2.不宜与人参同用。但是如服人参、党参过量,出现胸满、腹胀、胃口欠佳等症时,可用莱菔子来解其药性。

  3.莱菔子不宜久服,疾病好转后及时停用。

 

  临床营养科供稿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文/郑莉 审/丁树根、齐娅)

地址:芜湖市九华南路430号

咨询电话:0553-3838500 中药饮片快递咨询电话:0553-5960557

皖ICP备18015081号-1

云顶集团yd1233检测网址 - 云顶集团yd1233手机网页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4

微信公众号

微信订阅号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