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现有中医药教育资源,建立由高校或有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组成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体系。
•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融中医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跟踪管理于一体,高水平、个性化、便捷化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认识人体生命、维护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智慧结晶和文化瑰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开始注重养生保健,对独具特色优势的中医养生越来越热衷,中医养生健康服务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也存在缺乏有效监管、养生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笔者通过分析当前中医养生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的意见建议,对推进中医养生健康服务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展中医养生健康服务业的重要意义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快发展中医养生健康服务业,对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全面提升全民健康素质、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中医养生健康服务业,有利于调整我国经济结构,增加有效供给,深化社会化专业分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医养生健康服务还具有资源消耗小、污染排放少等特点,有利于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循环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能够实现更环保、可持续的发展。
二是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在这个阶段上,人们不仅需要好的产品,更需要好的服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和更高健康水平,中医治未病、中医经络养生、针灸推拿、足疗保健、中医美容养生、中药药膳等健康服务内容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中医养生作为健康服务业里的新秀,发展前景广阔,不仅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而且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注入新方向、新引擎。
三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医养生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为核心,以形神共养、动静结合、法顺天地、协调平衡等为基本原则,通过精神养护、饮食调节、药物调养、针灸调理、气功按摩等方法,达到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经研究表明,中医养生在一些常见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症、心脏病等的防治与治疗有着独特疗效。
中医养生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笔者对中医养生健康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如下分析:
首先,中医养生健康服务市场体制机制不健全、准入机制不完善。随着人们对养生保健的日益追求,促进了中医养生健康服务行业的发展,但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不够规范,准入制度不完善;市场上各种养生保健产品过度包装、虚假宣传误导着消费者;从业人员执业资质不统一,甚至没有执业资质;社会相关媒体宣传、养生保健书籍出版等方面的监管力度薄弱。
其次,中医养生保健产品结构单一、品牌效应不明显。调查表明,我国大多数省市三甲中医院均设有“治未病”科室,开展了“冬病夏治三伏贴”等健康服务。市场上中医养生健康服务产品结构单一,多为推拿按摩、足浴等服务,产品的差异性和创新性不足,缺乏明显的特色和优势,难以吸引足够的消费者和满足消费需求。
第三,中医养生健康服务从业人员执业资质不统一、水平参差不齐。调查中发现,目前除医疗机构养生保健医生外,市场上大多数中医养生保健从业人员都没有接受过中医药高等教育,仅是参加过养生保健机构的内部培训,文化程度水平不一,执业资质五花八门,有的是健康合格证、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也有少数是劳动部门颁发的中医推拿按摩培训结业证书,证书名称不一、颁发机构繁多,缺乏统一的权威机构认证,不仅影响了养生保健的服务质量,而且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中医养生健康服务业发展对策 基于此,笔者对中医健康养生提出以下建议:
其一,完善体制机制,统筹总体规划。国务院在《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目标,今年又出台了《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各省市也出台了若干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完善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的体制机制,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作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统筹规划、差异发展,加强中医预防保健技术在基层的推广,加大专项投入和中医预防保健基础硬件设施建设,积极利用市场各方面资源,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其二,制定有关标准,规范市场行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学术组织、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行业咨询、标准制定、行业自律、人才培养和第三方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规范化培训、专业化的第三方认证,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标准应用,为政府监管提供技术保障和支撑。完善监督机制,创新监管方式,依法规范健康服务机构从业行为,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和市场日常监管,严肃查处违法经营行为。
其三,加大从业培训,提高人才素质。依托现有中医药教育资源,开展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建立由高校或有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组成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进高等中医药院校设立健康管理等中医药健康服务相关专业,拓宽中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技能人才岗位设置,加快具有中医药知识、能用外语交流、懂管理服务复合型人才培养,全面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从业人员素质。
其四,创新养生产品,培育知名品牌。积极扶持、鼓励、引导高校、企业等研发具有科技含量高、使用价值高、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养生保健产品,研制适于家庭或个人、便于操作使用的健康检测、监测产品以及自我保健、功能康复等器械产品,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